课程

课程 讲师

不这样解读,或许你永远不懂《寒食帖》!

分享

分享到:

    发布于:2020-06-17 09:23  浏览量:3409  来源:未知

有人认为书法跟普通大众是有距离的,仁者见仁。但有些没有学过书法的人凭借一己之喜好而任意臧否,从而失之于虚妄。今天我们用书法构成的视角来解读下“天下第三大行书”,让你真正体会下书法的魅力所在。

其实真正优秀的艺术是很难言传的,每个人都能够有不同的理解。我们这种解读方式,是用一种普通人能够看懂的视觉构成来讲解。或许你会觉得这种方式解读是颇显苍白的,因为“道以心传,不立文字”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235.jpg


《寒食帖》创作背景

了解一个艺术品,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,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代入感,才能感受到作品在创作时期的内心写照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242.jpg

《寒食帖》创作于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——《乌台诗案》之后的第三年。北宋仁宗年间,是整个大宋王朝的鼎盛时期,人文荟萃,“唐宋八大家”这个时期占了一大半,“宋四家”也占满了。而苏东坡就是这里面的核心人物。


仁宗开明,神宗软弱,哲宗聪慧,徽宗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,最终只是异族入侵,北宋不得不南下临安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253.jpg


哲宗时期的“乌台诗案”是北宋党争之祸演变到最严峻的时候,苏东坡出狱之后被贬到了黄州,做了一个毫无实权、俸禄微薄的团练使。在一个寒食节,他心灰意懒,一腔报国热身也逐渐熄灭,贬谪之苦加之亲友疏离,让这位乐天派消极避世,他面对衔纸的乌鸦、破灶中的湿苇,凄凉的境遇下写出了《寒食帖》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258.jpg


《寒食帖》赏析

这样的背景,我们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通篇的抑郁之气了。书法的高妙之处,就是能够将用笔的轻重、结构的开合、章法的疏密与书写者文字感情融为一体,《兰亭序》如此,《祭侄文稿》如此,《寒食帖》亦如是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302.jpg

这幅字我们先从整体上看,前三句娓娓道来,讲述自己来到黄州的经历,似在话家常一般,情绪平稳,到了第四行,从“萧瑟”二字开始,情绪达到了第一个高潮。


诗中的情绪与笔触融合,表现出来的是用笔加粗、字形也开始变大,到了“暗中偷负去”,情绪又逐渐平息,再到第二首“春江欲入户”时,字开始变得欹正相生,出现了明显的摇摆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307.jpg

这种摇摆是书写者“无意佳乃佳”的境界,摇摆的字势似乎能与诗句中的“雨势”暗合,当代人学习创作往往从《寒食帖》中取法颇多,但是境界却有高下之别,苏轼乃是天然生发,而今人则是作字。


当你体会到了这种境界,就不用去解读了,倘若达不到“心手合一”的时候,说明这种变化意识还没有深入骨髓,还是继续学习。

微信图片_20200611145311.jpg

再来看这幅字当中,“萧瑟”、“破灶”、“坟墓”、“哭途穷”、“死”这些字,每一个字都蕴含无限的悲凉境地,而这些字在作品当中的呈现往往是字形夸大、用笔粗重的存在。


《寒食帖》宜通篇反复临摹和锤炼,当你真正看懂这幅字的时候,你才能明白宋人书法的至高境界,也是中国书法寓人格情绪与书法的高妙哲学冲突。

关注官方微信